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程金豪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他们,为高速飞行器擦亮“眼睛”;他们,让海洋“透明可见”让潜伏目标无所遁形;他们,给机场道路做“CT检查”,让机场路面异物尽收“眼底”……他们,是来自武汉工程大学的化工过程自动化与模式识别团队,也被学生们称为“梦之队”。
【资料图】
这个团队,由洪汉玉教授于2010 年10月,留学回国后组建,致力于解决我国高速飞行器导航制导关键技术问题,服务化工企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团队汇聚海内外英才,目前负责人为陈艳菲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过程自动化与模式识别团队
陈艳菲老师做化工生产线数字化转型学术报告
感天、观地、探海,他们为国铸重器
7月22日,在中国南海海面,一艘长约50米的作业船上,该团队的田斌教授正带着11名学生紧张开展实验,这是他们今年第四次南海之行。
为了解决我国海洋目标探测问题,团队提出了深海目标工频电磁探测方法。田斌教授介绍:“这项实验我们已经做了三年多,起初是在符合试验场的近湖进行实验,等到实验成功了以后我们再推到近海、再一步步往深海进行推进。这是今年我们第四次到达南海,这一次我们模拟在特殊环境下,进行多物理场的联合探测。”为了验证海洋复杂恶劣环境对探测方法的影响,团队成员们每天与台风“抢”时间,还要克服深海浪涌带来的眩晕,争分夺秒只为拿到最准确的数据,经过多次远海实验验证,目前测试取得圆满成功。该技术从无到有,为我国深海目标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田教授说:“我们还在测试设备的极限,探索永无止境。”
团队研究生对探测载荷进行试飞前测试
在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公司的某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按照化工过程自动化与模式识别团队给出的解决方案用新升级的传感设备进行污水检测。公司仪表部部长纪亚玲介绍道,“半个月前,陈艳菲教授师生一行人来到生产车间了解情况,并询问我们最近的生产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难题。校企合作10年了,每次我们向陈教授提出行业内新遇到的难题,最快半个月,陈教授团队就给出反馈。纪亚玲还透露,近几年国家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陈教授团队通过调整煤炭配比的方式,有望每年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的生产成本。
该团队利用过程控制和模式识别技术,研制了化工生产线多参数全流程检测系统,解决了化工过程参数“测不到、测不快、测不准”难题,促进石化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教授介绍,目前团队与化工企业建立了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把学校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参与思考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社会实际接轨,做到学以致用,熟悉了解行业动态,参与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化工过程多参数检测与可视化监控系统
在机场道路上,小异物往往引发大危害,为了能实时精确探测路面异物,团队成员提出了全天时机场道路表面缺陷和异物信息的三维实时检测方法,研制了道路表面检测装备,实现了路面异物远程终端可视化。该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眼近视,则看不清,也看不远,高速飞行器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大气中湍流、高温摩擦,导致成像探测系统看不清、看不远,成像模糊、抖动、偏移,这一现象又叫作气动光学效应。该团队在我国高速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校正领域,提出了高超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多谱图像空变退化统一复原方法,为我国高速飞行器导航制导,实现了“看得清、看得准、 看得快”,显著提升了跟踪目标图像的清晰度可应用于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监测保障。该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团队老师指导研究生做道路异物三维检测实验
他们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北极星”
化工过程自动化与模式识别团队,全情投入深耕高端科研,不懈追赶国际前沿科技,为青年学子托起科技强国梦。团队提出 “科教融合 协同育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用高水平的航天科研项目,助学生圆梦航天,一批批毕业生,前往航天科工集团就业。团队倡导的双导师制(AI行业导师+校内导师)助力学生的智能梦,北京小米、国家电网、智能交通等抛出橄榄枝,帮学生实现了高端就业。
在国家道桥工程检测计量站工作的研究生高耀
在北京小米工作的研究生李施洋(左)、黄健(右)
安培是陈艳菲老师的本科学生,2017年考入华科大硕博连读,2022年返回母校任教。他说:“陈艳菲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她将18年的教学经验,融入了《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中,为和我一样的考研学生,夯实了专业基础。当我为升学茫然无措时,她用在华科大图像所的求学经历,告诉我模式识别是热点方向,而这也成为了我现在正在从事的研究。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教诲和严格要求,她是我成长路上的北极星。”
陈艳菲老师讲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
陈艳菲老师为安培进行课程答疑
2020级研究生田克耘,在团队多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将路面异物检测项目的算法速度提升了百余倍,并在机场完成了首轮测试。凭借此次项目的经验,他获得了多份高薪岗位邀请,但他在和团队老师多次交流后,毅然放弃了企业offer,选择继续留在团队深造,他坚定地认为:“这个项目的意义很重大,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人的使命担当,这个项目带给我的成就感是再高的收入也无法比拟的!”
叶亮老师和田克耘同学正在深入交流技术前景
关键词: